牌照号码: C-062174

家的新聞

《天價薪酬損利潤 貝殼業績掀爭議》

2025年04月23日
作者:李峻銘

在國內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的背景下,貝殼找房(NYSE: BEKE)近年來因高管薪酬與基層員工待遇的極端反差引發廣泛爭議。  

 

根據財報數據,貝殼董事長彭永東與聯合創始人單一剛的薪酬在2021至2023年間呈現「逆勢暴漲」:彭永東年薪從847萬元飆升至7.13億元,單一剛則從685萬元增至5.29億元,兩人合計年薪佔公司淨利潤的30%以上。即便2024年公司淨利潤同比下滑30.9%,市場仍預測高管薪酬維持高位。 

 

儘管貝殼聲稱高薪主要源於「股權激勵」,但財務數據顯示,2023年股權激勵支出佔淨利潤的47%,且解鎖條件僅與任期掛鉤,而非具體業績指標。這意味著高管薪酬與公司實際盈利能力脫鉤,被外界質疑為「將股東利潤轉化為管理層私產」。  

相較於高管的「天價收入」,貝殼前線經紀人面臨收入縮水與福利保障不足的雙重壓力。根據員工反饋,新人需簽訂「借薪合同」,未達業績目標可能倒欠公司錢;部分地區社保亦未足額繳納,甚至出現「北京員工繳納深圳社保」以降低成本的情況。此外,貝殼曾引以為傲的ACN分佣機制也因平台抽成比例過高及分佣人數增加,導致經紀人實際收入下降。  

 

數據顯示,2024年貝殼經紀人年均收入僅6.8萬元,而高管薪酬足以覆蓋數萬名基層員工薪資。 貝殼的薪酬爭議根源在於治理結構的權力集中。創始人左暉去世後,彭永東通過左暉家族信託的委託獲得控制權,管理層掌握67.4%的投票權,形成「自定薪酬」的封閉體系。此舉雖合規,卻被指違背左暉「價值觀優先」的初衷,使企業從「長期主義」滑向「資本套利」。
 

從商業邏輯看,高管薪酬應與企業績效、股東回報及員工福祉掛鉤。然而,貝殼的案例顯示,當管理層權力缺乏制衡時,薪酬設計可能淪為利益輸送工具。儘管彭永東近期宣布捐贈價值4.68億港元的股票用於基層福利,但此舉被視為輿情危機下的公關策略,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矛盾。
 

社會期待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,需兼顧「利益相關者價值」。貝殼若無法在激勵機制中納入員工權益與行業進步的考量,其「價值觀驅動」的品牌形象恐將持續崩塌。
 

貝殼的高管薪酬爭議,本質是資本擴張與社會責任的失衡。在房地產行業處於深度調整期,企業需重新審視治理結構,將員工尊嚴與客戶價值置於與股東利益同等地位。唯有如此,方能打破「成也創始人,敗也接班人」的魔咒,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。
 

世紀21奇豐物業顧問行
主席及行政總裁李峻銘